联华证券股票_专业股票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
联华证券股票_专业股票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股票_专业股票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 > 专业股票配资公司 > 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观众投稿|金龙为信 山川永恒——投龙展览观后感

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观众投稿|金龙为信 山川永恒——投龙展览观后感

发布日期:2025-02-14 00:32    点击次数:107

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观众投稿|金龙为信 山川永恒——投龙展览观后感

2025年1月中旬,我有幸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参观了全国首个以“投龙”为主题的大展:“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下称投龙展)。这次参观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投龙”祭祀仪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投龙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的道教仪式中,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家祭祀仪式,唐宋时期尤为兴盛。投龙仪式的目的主要是祈求皇帝长生不老、社稷平安等,其产生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发展的脉络看,投龙依托于道教仪式,其思想来源则是悠久的“山川崇拜”。这次展览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以投龙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一系列山川祭祀背后的“山川信仰”。

投龙展通过一楼和二楼的陈列,为观众仔细梳理出了一条我国古代山川祭祀的脉络。目前,最早可考的山川祭祀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以来出现的“国主山川”现象,意味着山川祭祀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川”在这一时期不仅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更作为人与上天对话的“使者”,具有“人”的形象。经过秦汉封禅等山川祭祀形式的发展,投龙兴起于东晋,鼎盛于唐宋,并延续至金、元、明,清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也就是说,在以人为主体的祭祀活动中,“山川”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或是零星埋藏在山中的商周青铜器,或是秦皇汉武所执着的封禅,抑或是由唐至宋成为国家祭祀仪式的投龙……无论处于什么朝代,采取何种形式,祭祀行为往往依赖着山川,少不了山川。

展开剩余80%

原始时期,人类依赖自然,人与山川的关系始于对“不变”的向往。在人类四处迁徙、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代,人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这或许就是原始山川信仰产生的源头。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变强,但每一季的收成仍然取决于自然环境。在那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在人类的认知中,大山是不会崩塌的,大河是不会断流的。在极其漫长的时间里,面对短暂的人生,山川的“不变”似乎就是“永恒”。即使生命终有尽头,人类总是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永远留在永恒的山川中,这或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在有限生命中对“不变”与“永恒”的最初追求。

在这次投龙展中,我们可以多次在陈列文物中看到古人对山川的崇拜与敬畏。这种山川信仰不仅存在于个人层面,也上升到国家层面。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秦骃玉版(甲乙两版)存放于一楼展厅,是个人对山川信仰的一个例证。其甲版正面刻字,背面由朱砂书写,乙版正反两面均为朱砂书写。据秦骃玉版记载,“秦曾孙小子骃”在久病不愈后向华山神祈祷,希望神灵能够宽恕他的罪过并早日痊愈。得偿所愿后,他回到华山还愿并献上玉器、牛、羊等祭品。

虽然目前我们无法考证这位“秦曾孙小子骃”到底是秦国的哪位国君,但这代表了当时已经普遍存在的个人对山川的崇拜。

位于二楼展厅的衡山唐玄宗铜简,来自贵州省博物馆,也是一件代表个人对山川信仰的实物。铜简正面的刻字表明,唐玄宗这次投简的目的是“愿蒙神仙长生之法”。与其他祈愿国泰民安的简不同,这枚铜简是作为李隆基个人,希望能够通过“金龙”向山川“驿传”自己求仙长生的愿望。帝王尚如此,何况每个普通人?在这枚铜简的背面,也刻有代唐玄宗祭祀的张奉国等三人的生辰八字,是否也想搭着皇帝的“顺风车”为自己祈求心愿呢?

由此可见,山川之于个人不仅是祈愿的“神”,更是一个能够存放自己心愿的私密场所。心心念念的愿望,人们转向了灵验的山川;无法与他人启齿的秘密,人们还是转向了无言的山川。

同样,山川之于国家也是重要的统治和精神支柱。

山在,水在,国家就在。对于国家来说,山川更像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四梁八柱”。在历代帝王眼中,山脉大河往往是彰显权力正统性的重要标志,这就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五岳四渎”和“岳镇海渎”。秦始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统一六国,曾多次封禅泰山,巡游天下大川,留下许多石刻。从一楼展厅展出的多张石刻拓片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这位“始皇帝”心中,山川对其天下有着多么重要的统治意义。

再如吴越国时期,曾多次举行官方投龙仪式,向境内的洞府和湖泊投金龙、银简等器物。这次投龙展在二楼展厅陈列了来自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绍兴博物馆的多件吴越国投龙银简,体现了吴越国“保境安民”的统治思想。从“民安俗阜,遐迩清晏”到“永无水旱,常乐农桑”,再到“兵戈偃息,军俗乂安”,虽然吴越国王对道教和佛教十分重视,但“岁投龙简”时最在意的并非个人的长生不老,而是江山和人民的安定。

唐代投龙常与政治因素相关,开始成为一种制度;而宋代投龙被赋予了更多为国家祈福、“保安宗社”的目的。当早期的山川祭祀与道教投龙仪式结合后,就演变成一种国家层面的山川祭祀形式。山川祭祀的思想源头在山川信仰,首先有这种思想,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山川信仰贯穿了千百年来人类的山川祭祀。

投龙展让我看到了山川信仰对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山川皆有灵”。每当面对高耸巍峨的大山、奔腾不息的江河,人们不由得萌生一种无尽的敬佩感,感叹生命之渺小短暂,敬佩山川之壮阔永恒。人们往往将自己的信仰寄托于山川,寄托于自然,原始宗教崇拜观念也是从自然中孕育的。从外传入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土生土长的道教更不必说,许多山与河的附近都有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抛去宗教因素,我们还有河伯,还有山神,山川信仰是中国人在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去敬佩的东西——就算现在我们并不像古人那样虔诚,但我们仍然会欣赏山川,景仰山川。

山川信仰在中华文化中还体现为文人山水画中的意境,融入到追求完美社会的诗词歌赋中——理想中的桃花源有山有水,别有洞天。古代文人常常拜访名山大川,游历四方,留下题刻,其中的宗教色彩已然淡化,但文人心中悠哉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隐逸山林、徜徉山水的畅意?

在中华文化中,何为永恒?“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认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山川自然是无限的。从当代科学的角度说,山川也并非持久不变,沧海可枯,碣石可烂,但人们为什么仍然如此坚毅地相信山川?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在短暂的生命中,追求永恒。帝王是这样,诸如秦皇汉武;每个普通人也是这样,恰似你我。

即使人不在了,历史还在;即使历史不在了,山川还在。

何伊寻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级考古学专业学生

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实习生

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

主办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北京大学中文系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

展览时间

2024年12月1日——2025年3月2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

借展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雍城工作站、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博物馆、西岳庙博物馆、济源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泰安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宜兴市博物馆、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西湖博物馆总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绍兴博物馆、温州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衢州市博物馆、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义乌市博物馆、安吉县博物馆、缙云县博物馆、诸暨市博物馆、武义县博物馆、茅山道院、茅山元阳观、至微堂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

编辑:吴雨歆、 赵任子、杨秀文股票配资平台投资

发布于:北京市